在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之時,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地宣布“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但是在我們站起來的土地上一窮二白,市場上物質緊缺,僅有的商品也往往帶個洋字,洋車、洋釘、洋灰、洋布、洋火、洋油等等,沒有什么制造業。建國初期,蘇聯援建我們的156個項目,也由于中蘇關系惡化而受到巨大影響。上世紀六十年代后期又經歷了十年動亂,嚴重阻礙了我國的科技和經濟發展。
很多人對于“巴統”并不陌生。“巴統”的全稱是巴黎統籌委員會,1948年由美國發起,主要由西方國家參與的組織,專門針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貿易禁運,禁運產品包括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戰略產品等。巴統設有專門中國委員會,對我國的禁運清單比蘇聯和東歐國家還要多500余種。冷戰結束后,巴統解散,瓦納森協定作為巴統的繼承者,依然延續對我國的禁運政策。在裝備制造業領域高端數控機床、精密儀器、關鍵電子產品等在一定時期,花大價錢也買不來。我們只能心無旁騖、埋頭苦干,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砥礪前行。
1978年3月18日,中央召開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澄清了長期束縛科學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打開了“文革”以來禁錮知識分子的枷鎖,迎來了科學發展的春天,裝備制造業搞出了世界第一的八萬噸壓機、高鐵裝備、大型船舶等一系列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先進裝備,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我們軍工產業的發展也是如此。在隆隆的炮聲中誕生,在新中國成立后帝國主義列強的恫嚇中起步,在蘇聯老大哥撕毀協議的困境中自強。是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圍堵中闖出來的,是以鐘山院士為代表的幾代軍工人凝心聚力干出來的,是舉全國之力、從各相關行業大協作中走出來的,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身許國,薪火相傳的精神感召出來的。在我國面臨的這樣一個國際大環境中,要想干成一點事情、拿出一點絕活,就必須有一張藍圖干到底、釘釘子的精神?,F在我國軍工產業發展的成就就是“中國人民有志氣”的具體體現。我們為軍工人感到驕傲和自豪。
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大國,發展起來后就可能成為人家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競爭對手,因此在一些關鍵領域就會卡我們的脖子。
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人欺負,人家吃肉你只能喝湯、甚至還沒有湯可喝,因此為了安全的環境、為了美好的生活,我們必須吃更大的苦、出更大的力,通過創新來助推發展。
從新中國成立到本世紀的前十年,我們的制造業無論是質還是量都處于追趕狀態,盡管有一部分關鍵設備、關鍵材料、關鍵元器件要花數倍于別人的成本才能獲得,但是量大面廣的產品是可以從市場上獲得的,這為我們利用后發優勢、采取跟蹤和模仿戰略,促進發展創造了條件。
但是,從2009年開始,我國制造業規模已成為全球第一,90%的制造業大類產品的規模名列世界首位,我們已經到了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的時候。也就是要與領跑者競爭、甚至要成為領跑者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新理念、新創意、新技術以及關鍵設備、關鍵材料、關鍵元器件是買不來的,也就是說制造業強國是買不來的。
核心產品必須有高的國產化率,軍工產業、軍事裝備走在了前面。這個時候,我們必須積聚力量、咬緊牙關、沉下心來搞創新,學習軍工精神,尋求突破,在制造業的若干重要領域與主要發達國家實現并駕齊驅、甚至引領發展。只有這樣,在我國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才能邁過發展陷阱、到達實現美好生活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