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22年8月19日,星期五,廣安書屋)
美國國會眾議長佩羅西2022年8月2日竄訪我國臺灣地區、侵害我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事件,給我國乃至全球帶來了較大震動,在佩羅西竄訪之前就已經成為新聞焦點。面對美國切香腸式的觸碰我國反臺獨底線的這一重大危機事件,怎么管控風險、創造機遇并抓住機遇成為對我國政府的巨大考驗;近期,我國乃至全球經濟發展都面臨嚴峻復雜的局面,企業在波濤洶涌的市場中航行,怎么應對風險挑戰、化危為機;……等等,可能早上一覺醒來,就會面臨風險與機遇的問題,對組織和個人都是如此,與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
那么,什么是風險、什么是機遇呢,他們的關系怎么樣呢?
最早對風險進行系統研究的威雷特(Allan H·Willett)博士,1901年指出:風險就是不愿發生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的客觀體現;著名風險管理學家威廉姆斯認為,風險是在給定的情況下特定的期間內可能發生的損失間的變動;百度對風險的解釋是某種特定的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與其產生的后果的組合;……等等,各種對風險的解釋還很多,總之風險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特定條件下產生損失的可能性。
機遇是指機會、有利的境遇,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和科學實踐中能夠有所觀察、有所創造的有利的偶然機會或意外現象,是人們在實現目標過程中某種可以加以利用的有利形勢,這種形勢是不斷變化的,稍縱即逝。機遇青睞有準備的人,目光敏銳、勇敢擔當者就有可能抓住他。
機遇存在的基礎是非均衡型、不確定性,在均衡穩定的環境中不存在機遇;風險存在的基礎是不確定性,已經確定的損失不是風險。《老子》曰:“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倚”,講得就是一般情況下風險與機遇的樸素關系。通常,組織和個人面臨的風險與機遇問題,如同太極八卦圖中的陰與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表中有里、里中有表,相生相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爭。但是,風險大不一定機遇就大,機遇大風險也不一定大,機遇和風險不是線性反比關系。愛德華·波諾指出:“沒有人會因為冒了不必要的風險而得到勛章。……,魯莽橫穿馬路的人,他的下場不會比伺機前進的人還好。”不能簡單地認為,冒的風險越大,獲得的機遇就越多、收益就越高。
在一定條件下風險與機遇可以轉化。如果對風險把握、管控的好,風險有可能轉化為機遇;如果沒有把握、利用好機遇,機遇也可能轉化為風險。轉化的好與壞、快與慢取決于內因與外因的作用。從內因來看,要有較高的風險、機遇意識和業務素養,較強的團隊精神,比較頑強的戰斗力,有不懼風險、搶抓機遇的勇氣和決心;從外因來看,要有識別、應對風險的制度和經濟保障,要有搶抓機遇的激勵機制與容錯機制,要有比較充分的信息吸收與處理能力,要有科學的工具和方法,要有有利的政治文化環境等。因為不同的組織、個人面對風險、機遇時的所具備的內因和外因條件不同,所以產生的結果是不同的。對于同樣的風險、機遇,能夠堅定信心、積極主動、充分準備、冷靜思考,明方向、觀大局、辨大勢,具備草搖葉響知鹿過、松風一起知虎來的見微知著能力,對潛在的風險能進行科學預判,就可能趨利避害、化風險為機遇;如果畏首畏尾、不積極主動、準備不充分、保障不及時,就可能喪失機遇,帶來較大損失。